高度重视考后试卷分析,及时调整备考侧重点进入高三,各种大考小考接踵而至,学生的成绩也是随着每次的考试动荡不安。也许刚开始同学们还是很注重考后的试卷分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的考试,很多同学就会失去耐心。也有的同学过分注重成绩,因为一次的成绩,上升则沾沾自喜或是下降则萎靡不振。成绩固然是我们认清自己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试卷所表现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与失误。。
从心理学上分析,考前焦虑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鼓励的话语要常挂嘴边,最好每天都与孩子说一些“你一定行”、“不要累着了”等温馨鼓励的话语,这样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化解复习的苦闷和考前焦虑带来的压力。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考生和家长的心志和素质的历练。实践证明,冲刺阶段,心理集中对考生复习备考尤其重要,考生此时的心理特别敏感,怕受到干扰,怕家长对其不信任,怕高考考不好会对不起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跟考生沟通,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付出,无论高考成绩如何,尽力就行。”家长这种主动交底的沟通,往往能让考生感觉吃上“定心丸”,减少考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家长在考前还是像平时一样唠唠叨叨,反复强调“你一定要改变马虎的习惯,否则一分之差,千人之后”等话语,反而适得其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考前冲刺阶段考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最高效率时间,并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高效率的复习,比如“夜猫子型”的,就在晚上多用用功,比别人晚睡一两个小时;“百灵鸟型”的就要更充分地利用早上的时间。但是,在考前两周左右,每个考生都要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尽量保证白天的考试时间是自己的大脑活力最充沛的时间。
上课以为自己听懂了,可你仍然作业不会做,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上课讲的例题或例题的变形;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题目,觉得每个题目都很新鲜,常常遇到那种好象从未见过的题型;从来不去想,怎样发展自己的强项,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布置了作业就做,发了试卷就考。
首先,高考是一场非常正规的考试,不会出现平时模拟测验中的偏题、怪题甚至错题,所以再去攻破那些“难”题实在没什么意义。其次,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会考虑到各个层次考生的得分率。该是这个层次考生拿到的分数,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