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调整好个人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专业集训期间对文化课的学习,多是在课后和业余时间进行,所以考生很难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本身的专业课学习压力就不小,还要在进行文化课学习,两者兼顾确实难度不小,而之所以这样认为,考生多是把文化课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把它当成专业课培训期间的一种调剂,记住,这个时候学习文化课不是为了让文化课突飞猛进,而是加深印象,为以后的冲刺打基础,所以考生不必有任何压力,更不应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只要调整好个人状态,积极的学习,你会发现这段期间的收获会很多。
因此,我常常感觉到:学英文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都不能停。因为除了它的「工具」性能外,事实上它是一种「文化整合」的工具。我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尽相同的地方。有些观念常常不是对等的。有的情形中文的形意较大;有的英文较大;在这「大小有别」的情况下来辨识一个字的内容,那是绝顶困难的事。因为那时候便已超越了语文的阶层,而发展到「学问」的领域来了。例如Sonata这个字,无论译成奏鸣曲或者是「朔拿大」,如果没研究过音乐的人,都不会懂。其他像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这些英文中的常用字,也都不是一个中文字词所能涵盖的。这正如外国人学中文一样,像「太极」这个字,有人译成 absolute,根本不能表达太极这个字的整个内涵。
艺考生文化课复习:抓主干知识抓常考点
大多艺术生认为专业课是重中之重,认为过了专业课,文化课复习才有意义。但是,有很多专业非常好的同学,恰恰是因为文化课落榜。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养成思维的即时转换习惯,即很多学生在仅剩的考前两三个月时间内,无法实现从专业领域的左半脑应用,及时转化为文化课学习的右半脑应用。二是文化课底子薄,对文化课的学习有畏难心理,容易产生躲避情绪。三是在关键的第一、第二轮复习期间,也恰是艺体考生的专业课训练考试时间,因为没有合适的文化课复习模式,有意无意间,放松甚至放弃了文化课复习。那么,怎样才算适应艺体生文化学习习惯,满足时空跨越特性,让艺体生爱听,听得懂,考得好的文化课复习策略呢?
问题在大文了——散文阅读,许多学生说,文章都能看懂,但一沾答题就犯晕,怎么也找不到答题的要领,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还有些“聪明”的学生,索性把原文大段大段地抄下来,让老师去择答案。最后再看他的答题,赶上一篇作文的字数了。我想,以上两种做法都对现代文阅读存在误解,因而事倍功半。
错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不去了解为什么丢分,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可以归下类。题目明明会做,反而做错了。如审题出现失误,看错关键字句等;如由于计算出现差错;还有最终答案正确但由于答题不规范。这也是大家常说的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