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长时间坐得住已经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检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课桌的面前,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成绩大幅提高的学生第一个共同点是能用“屁股”学习,做到在座位上最少两个小时不挪窝(高考就是2-2.5小时)。两小时不动,慢慢习惯了再适当延长时间,随着时间增加再提高效率。
学习不讲究方法,复习没有规划:还有一些学生他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复习自己不懂的部分,但是不讲究方法。学习一旦没有进步,必定是方法出了问题。主要还是缺乏指导,欠缺“临门一脚”。于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
第二轮复习(3月初—5月中)综合能力突破时期1.进行典型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高考黄金定律二就是典型题法则,其实如果我们把高考的方向把握准了,高考的出题模式弄清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会很轻松。不只是在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有典型题,文科的东西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比如语文的作文,一篇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来模仿。
第一轮复习重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重解题能力
“全国卷”试题比较灵活,“高于教材”,但都“源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的是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第一轮复习应侧重基础知识的全覆盖,并初步引导学生按章和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一定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做到考点的全覆盖,不留死角。围绕着“将抓基础进行到底”的策略,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要合理控制试题的难度;不宜一开始就模拟“全国卷”难度,否则会打击学生备考的自信心,甚至误导学生,滋生背诵教材知识“无用论”,让第一轮的复习效果大打折扣。第二轮复习可采取专题的形式,以重大时政带动课本知识的再整合,强化第二次知识整合的“实战性”。教师在此阶段命题应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增加试题的难度;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让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归纳出“全国卷”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对“全国卷”的解题能力。
先谈自信心。如何树立自信心有许多方法,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不能伤了自己的自信心。一定不要过高要求自己,不能看到别人叽里呱啦说英语,就觉得自己不行。要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要想到的是积沙成塔,积流成河。而不是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