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时和学生一起唱着,说着,笑着。训练时和崔教官一起训练,学生太多,他训练一拨我一拨,不一会儿就口干舌燥,嗓子疼,声音哑。就要到处找水喝,可算是明白,当年课本里学到的乌鸦喝水那篇课文,明白乌鸦有多渴了,是多么急切地想要喝到水。喝完后,继续训练,休息时继续唱歌,全然不顾嗓音是否沙哑,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也得时不时的和教官切磋切磋,才发现,我们的崔教官很腼腆,很害羞的,说句话就笑。一开始的训话,学生都看出来他的紧张,发口令时,声音很少,后排的学生几乎听不到,学生提出意见,巡回的总教官也要求他大点声,可能是第一次,所以,放不开。我以为,他就这个音量,后来才知道,他的嗓门也够大了。
方法要巧。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教师指导复习时要做到四点:第一是定调。给出复习“导引单”,学生依“纲”复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老师比学生数学水平高,不仅是解题能力高,数学素养也高。因为他们天天给学生讲题,讲的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知识点高度系统化。如果同学们也经常给他人讲题,尽量给人讲清楚,讲明白,那么就能进入数学老师的思维,在做考题时,就能很容易明白出题者的意图。
凡文学类、科普类读物,都适合孩子阅读。家长对阅读内容如何把关?主要是对一些违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低劣书进行防范。价值观把好了,其他的完全可以放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阅读,正如人饿了要吃饭,只要能吃且大致营养均衡就行,不一定非要吃什么不可。家长可大致引导孩子制订阅读计划,但不宜规定过细,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更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适当接触一些国学的精华,特别是古诗词,趁着孩子记忆力强,适当背诵一些。
是肯说比说得好更重要。
说话既能锻炼语言,也能训练逻辑,这些都属于大语文素养。常有家长问我:“孩子不喜欢说怎么办?”我想,说话是人的本性,孩子不喜欢说,往往是因为家长要求太高、缺少赏识。
倘若孩子一开口,家长就板着脸教育一番,孩子能不反感么?
是对作文放低要求。
如果没有说话能力的提升,那么写作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很痛苦的事。与其逼着孩子痛苦写作,不如顺着孩子快乐说话。
以后等孩子的说话能力上来了,再抓写作水平提升,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有家长喜欢让小学低段孩子去培训班学作文,我认为这很不明智,不如省下时间让孩子多说话
。当然,能力超前的孩子如果真心喜欢写作,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写也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放低要求。小学生学作文,兴趣比水平更重要。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有些学生可能掌握了会写自己名字的能力,有一些在幼儿园就学会了800个字。但是,无论水平多么参差不齐,教材始终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规规矩矩、一步一步地教会学生如何用拼音念汉字、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等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