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学习方法: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
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我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并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
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挂图,学校里面也有大量挂图提供,但是这些挂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大,达不到挂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
因此整幅图反映的住处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我自己动手绘制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挂图在绘制中,我删去了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我抛弃了那些鲜艳得哗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加之这些挂图规模都比原图要大,最小的也有一开,有些甚至是由两张纸并在一起的。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
初一补课班政治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
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这样可使学生避免陷入迷信“名家”或者盲目的境地,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一定要研究学生本身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卓有成效。
三、循序渐进,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认识需要不断发展,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学习中形成的方法只是基本的模式,在具体运用上要随着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才能保持其高效性。
1、自我总结,不断完善。在教学上我强调学会“知因预果,知果索因”,不断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每次测验我都要求学生书面进行总结得失,我详细进行批阅,借以进行方法指导和激励。
2、收集灵感。为了使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提高实效性,我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点滴的积累,每人设有一个小册子,随身携带,把学习过程中的顿悟如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对解题思路的领会,想到的未能理解的问题,某句说话的启示等等都记录下来,一点点进行积累,修正自己的方法,一定时期进行有价值的方法推广,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除此之外还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困生方法指导,开发非智力因素等等。
总之,对学生政治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提高认识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还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个人感觉初三能拼则拼,即使是初一初二很差的学生也应该努力,最好先突击好一科,不要各方面一起抓,这样比较容易提升也比较容易增加信心,个人推荐化学,因为这一科是初三了才会接触,没什么基础,很容易抓上来考好一点。其次是对于个人第二差的那一科。很多时候,第二差的那一科是很好抓的。
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